[READNOTE]
What Types of Novelty Are Most Disruptive?
💡 MetaData
| Title | What Types of Novelty Are Most Disruptive? |
|---|---|
| Journal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
| Authors | Erin Leahey; Jina Lee; Russell J. Funk |
| Pub. date | 2023-05-12 |
| DOI | 10.1177/00031224231168074 |
| JINFO | Publisher: SAGE Publications Inc 中科院分区升级版: 法学1区 影响因子: 12.44 SSCI: Q1 AJG: 4* JCI: 4.65 |
| **Abstract | **Novelty and impact are ke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ientific enterprise. Classic theories of scientific change distinguish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novelty and emphasize how a new idea interacts with previous work and influences future flows of knowledge. However, even recently developed measures of novelty remain unidimensional, and continued reliance on citation counts captures only the amount, but not the nature, of scientific impact. To better align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work, we attend to different types of novelty (new results, new theories, and new methods) and whether a scientific offering has a consolidating form of influence (bringing renewed attention to foundational ideas) or a disruptive one (prompting subsequent scholars to overlook them). By integrating data from the Web of Science (to measure the nature of influence) with essays written by authors of Citation Classics (to measure novelty type), and by joining computational text analysis with statistical analyses, we demonstrate clear and robust patterns between type of novelty and the nature of scientific influence. As expected, new methods tend to be more disruptive, whereas new theories tend to be less disruptive. Surprisingly, new results do not have a robust effect on the nature of scientific influence. |
📜 研究概况
问题:
新颖性的类别如何影响科学影响力本质?即哪一类新颖更具颠覆性,哪一类新颖则更偏稳固性
现状:
-
研究科学变革通常的两个视角——novelty\&impact,科学学前沿在定量探究二者关系
-
只建立关联不足以解析科学变革,即新的idea如何和先前工作结合,并影响领域的后续知识
- 完全基于之前的研究?
- 新的idea完全取代了之前的idea?
-
三类novelty:
- 新发现
- 新理论
- 新方法/技术
路径:
- 研究高被引经典论文,获取它们的新颖性声明,同时用引文模式代表“影响”
贡献:
- 为科学进步/变革提供更为完整的阐述基础(lay the groundwork)
- 有助于确定新ideas如何影响日益增长的科学文献的过程
📊 研究细节
-
假设
- 假设1:报道新结果的论文比不报道新结果的论文更少颠覆性。
- 假设2:提出新理论的论文比未提出新理论的论文更少颠覆性。
- 假设3:提出新方法的论文比未提出新方法的论文更具颠覆性。
-
数据
- Citation Classics(2540篇)作为聚焦论文,Citation Classes作者被要求写一篇短文介绍经典(90000+句子);下载-OCR得到文本
- WoS获取元信息、前向引用和后向引用
- 取部分Citation Classics作为样本,均为发表10年内高被引;–>样本都是高level影响力,但是不一定高nature影响力
- 从MAG获取引文上下文用于判断学界认定的新颖性和作者自己认为的新颖性是否一致
-
处理1:得到新颖类型
-
根据Guetzkow2004对novelty的描述,使用正则、nltk、textblob等处理文本;那些不能匹配到wos记录的citation classics也在这里做了句子-新颖类型的匹配以提升全局准确度
-
形成了一个用于匹配新颖的词表
-
词表判断2540篇样本是否属于新方法/新结果/新理论;抽取1%(26篇)评估分类效果,3个不准
-
引文上下文判断样本新颖类型,代表他人认可的新颖类型,结果表明与作者认可的新颖类型显著相关
-
-
处理2:计算CD指数(三个时间点)
- 论文发表后五年(CD5)
- 论文发表后十年(CD10)
- 截至2017年(CD2017y)(默认)
-
分析方法:二元回归–>多元OLS回归
-
控制变量:①出版年;②是否为综述论文;③所属大学科;④作者数;⑤作者先前生产力与自引(已消岐);⑥引文数、累计引用数;⑦影响因子
🚩 主要结论
-
对于Citation Classics论文,作者、科学界对其新颖性类型的看法几乎一致。
-
三类新颖性占比:新方法57%,新结果49%,新理论34%;31%的论文仅1类新颖,32%的论文2类新颖,15%的论文3类新颖,22%论文不含这3类新颖
-
不含CD=-1的样本,可能因为样本中的作者都来自学术界
-
t检验初步支持假设1:报道新结果的论文显著更少颠覆性 (Leahey et al., 2023, p. 15);解释:论文结果与先前存在争议时,后续作者会都引用
- 多元回归时,该效应不显著;更多由控制变量解释:自引,他引,出版年等
-
t检验支持假设2:发展新理论的论文比未提出新理论的文章更少颠覆性 (Leahey et al., 2023, p. 15)
- 多元回归时,该效应仍显著;效应量显著但较小,但当转换为Wu2019同样的颠覆性百分位数,效应量可比较
-
t检验支持假设3:提出新方法的论文比未提出的更具新颖性,效应强显著
- 多元回归时,这一效应仍然显著,效应量比其余两种新颖大
-
控制变量:
- 综述论文更少颠覆性
- citation classics出版年与CD指数负相关
- 学科效应不显著;作者数效应不显著(93%的citaion classics作者数不多于4)
- 引用重要文献的论文更具稳固性
- 喜欢自引的更少颠覆性
-
子样本分析(因部分样本缺失对应属性)
- 性别不显著
- 考虑机构,关于理论、方法的结果与前述一致
-
10年引用作为鲁棒性检验,即使考虑了选择性,主要发现仍然成立;结果对时间不敏感(CD5-CD10-CD2017),(理论,方法,结果);对是否二元不敏感;排除异常值仍然稳健(DFBETA);工具变量法增强了在多元回归时减弱的新结果-低颠覆效应
-
案例分析(基于社科论文):前10%CD2017且新方法;后10%CD2017且新理论,发现
- 前:论文类型有measurement paper,rerouted discussion,about statistical precedures;许多新方法的可移植性、跨学科性
- 后:论文类型有综述、研究指南、理论效应/过程阐释性研究;这些整合理论都来自心理学领域(可能是社科中最范式化的领域)
-
案例分析:不满足假设的两个特例分析
📌 创新启示
作者:
- 分别检查不同类型新颖性
- 更细致地检查学科带来的差异
- 更细致地看学界和作者是否认同同种新颖性
🔬 展望思考
📜 原文摘录
-
研究科学变革通常的两个视角——novelty\&impact
-
仅仅建立novelty\&impact的关联,不能解决how的问题——科学是怎么推动的
-
相较于新理论,新方法更易于从基础中分离(独立于旧方法)
-
建立跨学科/主题的联系的研究可以收获高影响力
-
分析引用模式比分析引用数更能获得“影响”的本质
-
新颖论文,稳固性和颠覆性的影响的表现形式
-
解释科学创新——发现科学创新的子维度(subdimention)
-
新的研究成果必须与现有理论相连接,才能被认可和理解
-
对于学者来说,仅引用一个最近的“新”研究结果非常罕见
-
学者通常评估的并不是孤立的理论,而是一组理论
-
新颖性并非一种客观属性,而是“受到创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塑造的”。
-
作者的新想法并非总是来自于先前想法的不寻常组合,且基于重组的新颖性度量并不总是与评估者对新颖性的评估相一致
-
解释CD指数,这一高度复杂结果的差异具有挑战性;虽然CD指数确实是一个基于文章水平的特征,但它依赖的不仅是作者的引用行为,也更依赖于更广泛的科学界社群的引用行为
-
后来学者往往会同时引用同一作者的多篇论文
-
新方法独特自成一体,后续引文不考虑引用其引文
-
新方法的跨学科性质并未在新方法与颠覆性之间起中介作用
-
跨学科交流有助于渐进式理论发展
-
当论文跨越学科范畴时,它们往往会被单独引用(而非连同其先驱作品一起引用),因为其他学科领域的学者对其基本作品不太熟悉,这就增加了它们的破坏性。
-
即便一个新理论被提出,随后的学者们也不会简单地“使用”它或者像使用新方法一样以实用主义的方式应用它。相反,他们倾向于将新理论与旧理论相结合使用